我向青天问明月
我向青天问明月
任桃英
从小到大,从大到老,每当天空中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我总喜欢静静地抬头仰望,让思绪的翅膀随着月亮穿行在白莲花般的云朵中。此时,欲将心事示明月,期待明月应我心。
一、明月几时有?
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明月究竟起于何时,又源于何处?李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张若虚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东坡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辛弃疾问“飞镜无根谁系?公式娥不嫁谁留?”这真是一个千古之问、万古之谜。
在科学的概念里,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有四种:
一是分裂说。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因为地球早期转速太快,把地球的一部分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二是俘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抢过来的“女儿”,外来的月球在飞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所捕获,最终成为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
三是同源说。认为月球与地球是姐妹或兄弟关系,在同一个太阳星云的区域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大小不同的天体,地球比月球的吸积快一点,因此成为“哥哥”。
四是撞击说,也被称为“大碰撞分裂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在某一天受到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强烈撞击,这一撞击,就把地球给撞歪了,所以地球有点偏。撞击后,两个天体产生了很多碎片,一部分碎片被地球引力吸住了,使地球比原来增大了一些;其他大量的碎片则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在地球附近空间吸积旋转,先形成一些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长,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月球。撞击成因说可以合理地解释地月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比较站得住脚的。但不管怎么说,这终究还是假说,月亮始终是一个谜,吸引着无数的人不断探索、不断讨论。
从神话的层面看,更是众说纷纭,穷尽想象。
第一种说法是天空中没有月亮。按照瑶族的说法,古时夜空漆黑如墨,但在某一天,天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七棱八角的、火红的、像岩石一样的东西,散发着红光,慢慢地光褪去以后,就形成了月亮。
第二种说法是天上不只一个月亮。如毛南族的传说就认为,远古时代天上月亮和太阳一样,不止一个,后来射掉了多余的太阳和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一个月亮。
第三种说法是月亮是由太阳变来的。如水族的神话说,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射日时,射下8个,射伤一个,这个被射伤的太阳就变成了月亮。这个有点意思,射伤了就没有了光芒,所以它比较幽冷。
科学也好,神话也罢,月亮真是一个谜。既然是个谜,就是神秘的,神秘就容易产生神圣,神圣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宗教情怀,产生对月亮的崇拜。
二、崇月有几许?
先说月亮崇拜。
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崇拜。美国有个历史学家叫布尔斯延,他说,月亮可能是第一个被人类顶礼膜拜的对象。
在最先迈入人类文明大门的苏美尔人的宗教生活中,月神的地位远远高于太阳神,他们的神谱中,太阳神是月神的儿子。巴西的原住民处于野蛮时代时就十分尊崇月亮,把最高天神的地位给了月亮。古埃及的女人为了怀孕,会把溶在水里的月光喝下,在洒满月光的屋顶上摆放食物,在月光摇曳的池塘中沐浴。
人类对月亮的崇拜源自对女性的崇拜,这很有道理。第一,月亮与女性有同样的本性,比如说柔美、内敛、圆融;第二,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和女性经期孕期的变化相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时人类处在母系社会,女性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对女性的崇拜就借鉴转移到对月亮的崇拜上。
再说月亮女神。
有了崇拜,肯定就会出现一个神。什么神?月亮神。由于月亮崇拜与女性崇拜有关,因此就叫月亮女神。世界上的月亮女神,我最感兴趣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塞勒涅(Selene)。古希腊神话中有4个月亮女神,最正统的是塞勒涅。塞勒涅长有双翼,头顶金色光环,乘坐一辆由两匹神马拉动的马车,每天晚上在天空中巡游,天亮就消失。
第二个是日本的月亮女神——辉夜姬。传说她是在月宫中诞生的一个女孩,却不幸落入凡间,被人带回家抚养。3个月后,她就奇迹般地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许多男子都慕名而来,想娶她为妻,连皇帝也动心,甚至想强娶。但辉夜姬不为所动,她是属于天上的。所以,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她被月宫使者接走,回到了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第三个是中国的月亮女神——嫦娥。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后人也有许多改版,当然多数都是嫦娥偷吃仙丹,奔月而去,成为月精,所以才有“嫦娥后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我们宜春也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后羿射日立下盖世神功,西王母赏赐他长生不老仙丹,吃下后可升天做仙。但后羿和嫦娥夫妻恩爱,不忍分离,便将仙丹交由嫦娥保管。后羿有个手下叫蓬蒙,一心想偷取仙丹,一天趁着后羿出去打猎就来盗取,不料被嫦娥撞见,嫦娥抱起仙丹一路狂奔,来到了明月山下,蓬蒙也一路追来。眼看仙丹就落入蓬蒙之手,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丹,就从明月山奔月而去。月宫中的嫦娥日夜思念后羿和凡间的亲人,每每伤心落泪,“泪飞顿作倾盆雨,化作温泉流人间”,她落下的眼泪,便成了明月山下的温泉。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温汤温泉不是含硒么?硒的英文Selene和古希腊月亮女神塞勒涅的名字Selene一样,这是巧合吗?或许,这就是天意。
再说崇月习俗。
有了神,就有了祭祀。祭祀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积淀,就形成了仪式,演化为定式,甚至有了专门的节日,这就是中秋节。世界各国的中秋节各有叫法和习俗,很有意思。
韩国“秋夕节”——家团圆,品松糕。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放假3天。放假期间,全家都要到爷爷奶奶家,祭拜祖先,然后一起跳舞、赏月、吃松糕,他们注重孝道、祈愿团圆。
柬埔寨“拜月节”——拜月亮,吃扁米。佛历十二月举行。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求赐福。之后还有一个特殊的仪式,由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为止,以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斯里兰卡“月圆节”——听讲经,拜月亮。每当月圆时就过一次节,但以中秋节为盛。他们过节听讲经,是一种宗教情怀。
日本“月见节”——吃团子,赏月会。节日这天,日本人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以示平安。晚上就全家团聚,敬拜月神。他们吃的不是月饼,而是“米团子”。
最后,重点要说的是我国的中秋节。中国的中秋节,是最有仪式感的。我们的先人对月亮的祭拜有一个演化过程。原始社会是四时礼拜,到周朝时改为秋季拜月,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崇月活动就更加普及。西汉时基本上把这个节日固定在秋季,东汉魏晋就基本上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到了唐代,拜月活动就很丰富,有月下歌舞、赏月、拜月等,但大多数都集中在宫廷。直到宋太祖时,才正式固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祭月、拜月开始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定俗。
中国的中秋节仪式感表现在哪里?有请月、祭月、拜月,有追月、问月、梦月,还有走月、跳月。
——请月。就是请出月神,用虔诚的心灵、庄严的仪式,恭迎象征祥和的明月升起。在我们宜春,先要击鼓九通,鸣钟九响,非常庄严神圣。
——祭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就是夜晚祭祀月亮。民间祭拜月神,必须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祭品,有的地方还有燃塔祭月、傩舞祭月,我们宜春是点燃瓦子塔,表演万载傩舞。
——拜月。拜月仪式各地大同小异。在我们宜春,拜月先有“三上”:一是上灯,上柚子灯,意味着柚子柚子,保佑子孙;二是上果,多半是上柚子、花生、石榴、菱角、月饼、西瓜等,象征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三是上香,人们手持高香走上拜台,敬拜月神。然后是“三拜”:一拜风调雨顺年年丰,二拜月圆人圆事事圆,三拜家和国和天下和。这里面有一条祈求平安、团圆、和美的主线,仪式感非常强。
——追月。就是火龙追月。龙在全国各地不一样,有的是九节龙,有的是稻草龙,有的是板凳龙。我们宜春从民间演化过来的,就是板凳龙追月和九节龙追月,最长的板凳龙有500米长。舞火龙,人们祈愿的是“舞火龙、日子红”“舞火龙、避邪凶”。
——问月。就是放荷花灯。自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有,于荷塘小溪放漂一盏荷花灯,送去的是对远方家人的问候,寄托的是对失去亲人的思念。
——梦月。就是放天灯,即孔明灯。在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放飞苍穹,祈求梦想成真。
——走月。古时南京有走月习俗,青年男女一边追着月亮走一边谈情说爱。已婚的妇女没有生男孩的,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就是生男孩。
——跳月。这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就是在月下尽情歌舞。跳月既是欢庆丰收,更多是寻找自己的心上人,最有名的是云南彝族分支阿细族的跳月,叫“阿西跳月”。
三、诗月有几多?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们都喜欢仰望星空,凝视明月,由此灵感跃动,文思泉涌,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有多少有关月的诗词呢?《全唐诗库》有月字的有9518首,大概占总数的22%;《全宋词》有6526首,大概占了1/3,真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有月好赋词”。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我最喜欢的是李白的“酒月”、张若虚的“春月”、苏东坡的“心月”。
李白的“酒月”。诗、酒、月,是诗仙李白的三大标记。李白一生留存诗歌一千多首,与月有关的就有314首,占了三分之一。所以杜甫写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余光中写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酒月”,主要有三种:
一是问月之饮。李白在《把酒问月》里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月下之问问出了什么呢?问出了明月是千古的,而人生是短暂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面对永恒与一瞬,李白表达出对生命苦短的达观,“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二是邀月之饮。他的《月下独酌其一》大家都耳熟能详:“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独自一人饮酒,他觉得太孤独太寂寞了,于是他邀明月,你下来吧,跟我一起对饮吧。明月一出来,照着他的影子,所以月亮、我、我的影子就成了三人。他的邀月之饮,反映的是内心的孤独。
三是怅月之饮。他的满腹惆怅,在《将进酒》里有集中体现。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借酒兴诗情,将心中郁积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泄。我们都知道,当年他应召为杨玉环作诗,皇上给他赐衣,高力士为他脱靴,那是何等威风,何等风光!此时他内心当然是很失意也很惆怅。惆怅怎么办?酒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就喝吧,“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他想逃避现实。喝到什么时候?朋友说,别再喝了,带的钱不够了。可李白说,不是还有“五花马,千金裘”吗?“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是想借酒消愁。但是这个愁能消吗?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的喝酒场面真是很壮观,很豪放,但在壮观豪放的背后,是李白内心不可消解的惆怅。
问月也好,邀月也好,怅月也罢,李白写的月亮是远离尘嚣的,是静谧的,是高洁的,是空灵的,也是自由的。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个词——“我境”。李白在写月亮的时候,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融入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就是月亮,月亮就是我,月亮走,我也走,我是什么境况,月亮就是什么境况。李白是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
张若虚的“春月”。张若虚一生留下了两首诗,仅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闻一多评价说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景,由景及情,由情及理,依次展开。诗人从岸上写到水里,又从水里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人间,真是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张若虚给我们描绘的春江月色的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还有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也真是情景交融,情理交融。这首诗还是一幅全月图,从月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月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再到月落——“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把月亮融入春夜里、浸在江水里、进入人心里,真的是把月亮写尽了、写绝了。春色多美,月色多美,不由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永远找不到答案,于是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在诗里表达的人生哲思,让我们感到诗已尽,而意不绝。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月”之所以能够千古传诵,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的缘由。
苏东坡的“心月”。苏东坡的东西比较走心,我最喜欢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写这首词的时候,被贬在密州,41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格外思念弟弟子由,醉酒之余于是有感而发。苏东坡和李白不一样,李白是融入自然,苏东坡则是超出自然,站在自然之上。你看,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紧接着又问天上“今夕是何年?”我真想生出翅膀飞到月亮上去,但是我又怕那里“高处不胜寒”。即使那里有月亮照着,“起舞弄清影”,但哪有人间好呢?我们看得出他是矛盾的,他想到天上去,但是又舍不得离开人间;他的情绪是低落的,处于人生低谷,不得志,但是他不消极,会自宽自解。他问月亮,你究竟对人间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就圆了呢?但是他马上会转回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怪你啊月亮!最后他又从小我跳出来,转到大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天下人都能够健康常在,共享这轮明月。这是不是很走心,很打动人?
四、情月有几何?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国人对明月有特殊的情怀,特殊的情结,在这一点上,胜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朋友间的思念,亲人间的眷恋,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苍生社稷的家国情怀,都喜欢托付千里明月,借明月传达什么样的感情?无外乎友情、爱情、乡情、家国之情。
友情之月。如李白的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和王昌龄是好朋友,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县尉的时候,李白身在扬州,听说以后很难过,怎么办?就写了这首诗予以安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真是个重情之人,不仅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短短四句,字字千斤。
又如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他们同年登第,同朝做官,又一起被贬,书信往来唱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时,白居易正任翰林学士,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他值班时想起了远在千里的好友,于是就写了这首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这两句是说,今夜月色多么明朗,我独值禁中,寂寞难耐,对着月色在想念你;你远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赏月,也在想念着我吧。这叫以心推心,以己推人,千里同思,情重如山。
爱情之月。月亮又是多情的,所以月下最宜谈情说爱。爱情之月,既有“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月上高楼”的孤寂,还有“晓风残月”的凄婉,分别对应着相恋、相思、相别。
写相恋,最著名的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美好,这就是谈恋爱的感觉。但是世事难料,今年元夜时,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而去年人已不见,所以哭了,潸然泪下,衣服都打湿了,失恋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写相思,我最喜欢的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是女也才郎也才,女也貌郎也貌,格外恩爱。两人分别之后,相思之苦真是难耐。所以看这首词,你可以看到初婚少妇思念丈夫,月亮已经西斜了,她还站立楼头,还在极目远眺,望月苦思。月满西楼,满的是情,而且“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仅是我在愁,我的丈夫也在愁啊。这种愁是无法消除的,雁传书信,也不可能消除,所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拿不起也放不下,真是太折磨人了。
写相别,最沉郁的莫过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东坡十九岁时,娶了十六岁的王弗。王弗很美,而且很孝顺,夫妻特别恩爱,情深义重。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苏东坡写这首词的时候,人在密州,正不得志,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扉的悲情,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种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于呼吸,又难以逃避。其中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让我每读一次都泪眼蒙公式。
乡情之月。有亲便有念,有念便有思,有思则有诗。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即使离开千里万里,千山万水,即使离家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始终把家作为感情栖息的港湾,始终视自己为“游子”,叶落归根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所以一旦离家便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痛苦、忧愁、思念等情绪油然而生。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孩子牙牙学语就懂的诗,李白真是厉害,他只用最浅显、最直白的语言,就把我们民族中积淀已久的这种在月亮上所寄托的情感,像定义一般地敲定下来,从此以后,中国人见到月亮,笃定地就要思念故乡了。
再看杜甫,他写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是写于安史之乱,当时杜甫颠沛流离,四处辗转,尝尽了艰辛,而他的弟弟们也都散处在战乱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引起他对家乡和亲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写乡情亲情的经典名句还有很多,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徐祯卿的“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屈大均的“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等等。总之,明月打通了关山万重,带来了故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简直就是故园的化身,沟通此岸与彼岸的桥梁。
家国之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志士仁人,对社稷苍生是必然要关注的。所以,就有最厚重的家国之月。
边塞诗是家国情怀的典型代表,其中王昌龄的《出塞》最为著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雄关,是秦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要地,战事频繁,灾难深重,驻守边疆的将士们长期征战,有家难回,因此诗人说“万里长征人未还”。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希望有卫青和李广那样有才能的将军,能够却敌于阴山之外,平息战事,保境安民。王昌龄的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岳飞的《满江红》也是传世名篇。岳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立志精忠报国,岳家军令金兵闻风丧胆,可惜最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死时才三十九岁,壮志未酬身先死,可谓千古奇冤。他说“三十功名尘与土”,意思是自己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我是多么渴望三十而立,有所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意思是南北转战八千里,不顾风雨,不舍昼夜,戎马倥偬,我一直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这是多么励志的豪言壮语!
讲家国之月,不得不说到一个亡国之君,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他写的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太有名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填这首词时,我想应该是既无奈又悲哀,既愤慨又悔恨。他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现在却是不堪回首,往事知多少了。明月之下,普通人都会思乡,一个一国之君,还能不思国吗?但是朱颜已改,故国已经易主。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这个时候确实是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国家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啊,我常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有国多幸福。
五、宜春月何去?
宜春以月扬名,月亮之都——宜春的浪漫和情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认知、认同。下一步,宜春月该怎么走,我有三个想法:
第一,让月亮之都的品牌走进时代,成为宜春的文化名片。走进什么时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们习总书记开创的一个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怎样走进新时代?重点有二:
抢占制高点。要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站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站在建设美丽宜春的高度,来认识打造这张名片的重要性。我们讲文化立市,没有独树一帜的文化怎么立市?因此,我们要立足用月亮文化引领宜春走向世界,增强“月亮是世界的,而月亮之都是宜春独有的;文化是人类的,而月亮文化是宜春独特的;生活是大众的,而月亮式生活方式是宜春独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实现“明月处处有,宜春月最明”。我们每办一个活动,都要注重策划在前,常办常新,都要力求有新闻的引爆点和传播点,就像2009年的秋晚那样,让全世界的华人共享宜春这轮明月,千里共婵娟。
填补空白点。哪几个空白?第一个是世界月亮文化科技博览馆。包括月亮文化和奔月科技,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科学,再到文化欣赏,就是月亮大全了。这个博览馆一建,人们来到这里,不管是思月怀月,还是问月追月,都感受得到、体验得到,这样我们就抢占了一个制高点,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们慕名而来。第二个是月亮文化主题公园。宜春既然是月亮之都,就应该有月亮文化主题公园,让人们畅游其中,与月同行,品月共乐。第三个是“彩云追月”游客服务中心。窑前这个地方比较好,既毗邻市区景区,又紧邻机场高铁,四通八达,便于集散。现在我们太需要这样一个地方把宜春的旅游产品都集中起来了!彩云追月是什么意思?客人像云一样地涌来追月。第四个是软件方面的,就是月亮之都、月亮文化节的词条要尽快进入百度搜索。大家现在去搜索月亮崇拜的网页就会发现,有阿西跳月、南京走月的内容,就没有我们宜春的内容。我们有那么多拜月追月问月梦月,怎么就一条都没上去呢?
第二,让月亮文化的元素走进民间,成为百姓的传统习俗。
让月亮文化的节日成为宜春人民特有的节日。世界上唯一一个给月亮过节的城市就是我们宜春,八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六月亮节。这个节坚持了十一年,千万不要丢掉了。这个节日要真正固定下来,就必须走进民间,要让请拜月追月等成为宜春人民的习俗,走进城市乡村、千家万户,男女老少都乐于参与。
让月亮文化的元素成为宜春城市特有的元素。一个城市要有一个城市的特点,宜春既然是月亮之都,就理应处处体现月亮的特色,让月亮如影随形,随处可见。既要有彰显月亮文化的独特性标志、地标性建筑、代表性演出,也要有体现月亮文化的园林小品、路标街灯、公益广告。乃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墙上、分类垃圾桶的外壳上,都可以考虑融入月亮的元素,制作月亮的动漫。
让月亮文化的产品成为宜春特有的旅游产品。宜春旅游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游客在宜春有钱花不出去,买不到什么特色产品。我们的月亮文化枝繁叶茂,与山相融,与泉相映,与农相趣,与禅相通,与书相照,好多产品可以做啊。一定要让游客来到宜春能够“赏月亮、玩月亮、吃月亮,买月亮”,这个链条就长了,每加长一节,我们就多赚一分,月亮就可以成为宜春的财富。
第三,让月亮式的生活方式走进人心,成为社会的生活时尚。月亮文化在宜春的复兴,逐步养成了宜春人民的一种“月亮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含着三个层面,也就是三态:
安宁闲适的生活状态。宜春人既饱有进取之心、踏实工作,也心怀“走南闯北、宜春还得”的满足,喜欢月亮的宁静与柔美,懂得享受和感受生活。大家有时间,月亮底下赏赏月、泡泡脚,放松身心,宁静和谐,这种生活方式多好啊,神仙啊!
阴晴圆缺的平常心态。宜春人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如看待月亮的阴晴圆缺,相信缺了还会圆、圆了又会缺。接受了,就看开了,泰然处之了,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平和,淡然处世。
温婉绵长的情感形态。宜春人民风质朴,情谊绵长,即使是最热烈的情感,也喜爱内敛含蓄地表达,借明月传情、以明月抒怀,让人倍感温馨,难以忘怀。“啊,我爱你”这样的话,宜春人说不出口,但是会用行动来诠释,一杯茶、一声问候、一个笑脸,都是一种情感的悄然传递。
让我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明月,他们厌倦了城市的繁华喧嚣,喜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于月下的那份宁静与简单。这不正是“月亮式”生活方式的体现吗,不正是“月亮之都”的魅力所在吗?
太阳不出,天还会亮;月亮不升,夜一定黑!
- 上一篇文章: 刘奇强调:科学调度 强化措施 坚决打好抗旱主动仗
- 下一篇文章: 2018年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系列宣传设计(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