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大关键词
版权声明: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16年01期,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关键词一:焦虑
2015年初,行业内被一篇《明天设计院就要裁人了,我怎能入睡?(一个设计院长的自白)》的文章刷屏,至6月,不少建筑设计单位陷入了裁员降薪潮。
天强管理顾问发布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家信心指数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行业内企业家未来信心指数跌破30,表明企业家对行业发展预期陷入一种“焦虑”的情绪。
2015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行业内的设计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考虑“互联网+建筑”的形态,积极推进“网络设计院”、“设计师平台”等的打造。行业内涌现出八戒工程网、设计群网等一批网络设计院。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是以快销型的建筑设计或产品设计为主。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下,加强了城市功能规划(住宅、商业、道路、市政等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的“规划与定位同步”。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2015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8月公布。《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目标。
《意见》的发布将使困扰人们多年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逐步消除,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随着大数据战略的兴起,数据和行业结合、社会化与工程化的数据融合快速启动,不少设计单位抓住大数据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完成服务转型。例如,将互联网、物联网、位置服务、云计算等引入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从感知、互联、仿真、分析等层面入手,最终形成大数据的新的工作模式和盈利模式。
2015年以来,国内建筑产业化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基地和试点企业也在项目建设、建材生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并产生了行业标准化的一些成熟经验。6月,住建部发布了我国首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体系第一批设计图集。12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国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 。通过经验的不断总结、积累及政策、标准的不断完善,大规模的建筑产业创新变革将会来临。
2015年1月,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均提出“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并要求通过试点稳妥推进员工持股。其中,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借助国家产业政策引导、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勘察设计行业内并购数量激增;并购类型日趋多元化,但现阶段仍以横向并购为主;大型勘察设计企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行业内并购的频繁发生,一是因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二是业务模式由单一向全产业链升级。这使得更多的企业选择借助资本的力量。
截至2015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有26余家,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勘察测绘等多个行业领域。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通过“新三板”挂牌,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进而通过资本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市场的方式推动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